研发效能提升这场仗,怎么化被动为主动?

2022-06-30 11:03:00
熊志男
原创
1762
摘要:熊志男,翰德恩高级咨询师,原京东DevOps平台产品经理&研发效能专家。 本文的目的在于想要帮助研发效能提升的关键角色——广大的研发工程师,能够从多角度、全方位,来看研发效能提升这件事情。在日常的研发工作中,能够持续地关注价值、保持专注且目标明确。
今天,我们一同来聊聊研发效能相关的话题吧。

我想可能有很多人和我一样,最初对于研发效能的理解就是等同于研发效率,认为只要从技术和工具层面持续改进,把原来需要人工执行的操作变为可以自动化执行的,就可以实现研发效能的提升。

当我抱着这个理念在工作中频频碰壁时,我才重新思考它的价值,而我现在常常拿军队的工程能力和组织效能来类比研发效能,不知道你对于研发效能这件事又有什么样的认知、想法呢?



可以说,研发效能,绝对是2022年软件研发领域最热的词之一。不过你有没有发现,针对研发效能的看法,出现了两极分化?

一些人极度重视研发效能提升,他们投入时间学习相关知识、搭建工具链和度量体系;而另外一些人却是持有负面的看法,认为研发效能是个噱头,终有一天会搞垮团队。



研发效能=工作时间?

研发效能=个体的效率?



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分歧,在我看来是由于不同人的视角不同,进而出现了不同的观点。就如凯撒大帝的名言里说的:“人们只会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”。

比如有些管理者甚至错误地把研发效能和工作时间等同起来了,只要团队投入足够多的工作时长就能够得到研发效能的提升。




这种认为加班能带来效能提升的想法,是存在明显逻辑错误的,效能是对效率和效果的综合评价,这种思路明显是只考虑效果而忽略了效率的做法。



另外有些工程师把研发效能等同于个体的效率,认为只要从个人角度干活儿爽了就能带来研发效能提升,而不需要再通过度量给自己戴上紧箍咒,觉得研发效能就是管理者为了压榨员工而编造的谎言。




管理者VS员工

整体VS局部



其实这种情况,应该是管理者只关注效能的结果数据,而忽略了团队成员的感受,由于管理者关注的效能代表了整体,而员工个体代表了局部,往往整体和局部存在关联性的同时,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。

研发效能恰恰是从提升个体效率和整体协同两个层面着手,从而才能够使一个团队组织在一起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。



实质上,之所以产生这些对于研发效能的负面的看法,就是由于从管理者角度和从一线工程师角度,对其理解存在不一致。而在如火如荼的研发效能提升运动中,一线工程师往往处于被动位置,即使对于一些研发效能提升的做法和度量指标并不一定完全认同,也不得不去努力适应。



下面我就分别从两种视角,来分别梳理下对于研发效能的理解。

其中包含管理者视角对于研发效能提升做的不到位的地方,以及工程师视角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研发效能提升这件事情。



管理者视角的研发效能



理论上来说,管理者视角对于研发效能的理解,应该是更接近其真实意义的,因为效能的本意就是强调工作成果的最终有效性。


从整个企业组织来说,其工作成果的最终有效性是让企业的业务达成目标,获得成功,而企业的管理者是更关注和理解业务成功这件事的。


业务结果固然重要,

管理不到位却暗藏隐患



但实际情况是,有些管理者在关注最终结果的同时,却在一些细节方面做的并不到位。

举个例子,就拿最常见的做法来说吧,他们简单粗暴地用研发效能度量结果数据,在不同团队或是不同个体之间横向对比,这就会导致研发团队和工程师之间的过度内卷。



那怎么做才能够少走弯路,改善或改变这样不良的业务现状等?下面我将结合过往的一些实践中总结、归纳沉淀下来的经验,以及一些切身心得,与你进一步讨论交流下。

我主要将围绕目标的一致性、关注团队和个体的差异性、关注基础设施和工程师文化建设这四个方面,分别阐述下建议管理者着重关注的地方。

Get这四招,助你破局



1)目标的一致性:在很多企业内部,不难发现,往往主要是由管理层负责整体目标的制定、大方向的决策,而下面的团队则逐级实现目标的拆解并负责具体任务的执行。



而目标和方向的正确性,是业务是否能够获得成功的一个关键条件。



那么当有些组织由于层级过多或者其他原因,造成了上级管理者制定的目标和方向,并没有很好地传达下去,导致下级团队没有获取足够的信息,就会使执行者之间形成各自的理解,当彼此之间朝向相反的方向产生反向作用力时,就会形成内耗从而降低整体的组织效能。

总结一句就是:传下达多把关,层层目标拆解好,不然,内耗低效跑不了。




2)关注团队和个体的差异性:由于制定度量标准和流程机制是需要成本的,那么有些管理者常常为了节省成本,而采用统一的度量标准和流程机制,来衡量和约束不同的团队和个体。

图片



拿这样一个例子来说:


中后台研发团队和前台业务研发团队的效能指标,理应是存在一些差异性的。


中后台研发团队所开??

联系我们
联系人: 田老师
电话: +86 135 5227 9573
Email: clientservice@hardenx.cn
地址: 北京市朝阳区福码大厦B座17层1705

加微领1G资料